淺談股票市場

Ming-Yen Kao
4 min readSep 27, 2020

--

截至今日為止,我已經接觸投資領域兩年半(2018/3至今),說不上是老手,但是還是想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

結果謬論:

網路上看到有人Post最近某一支股票交易的截圖,例如買入OOO股票三個月獲利200%,是不是讓你很心動呢?或是聽到身邊的朋友說Tesla我300多美金買進,1800多賣出,是不是讓沒買到的你怨恨嫉妒呢?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幾個方向來切入討論:

1. 他們是不是只展現出賺錢的部位?例如他們可能買入100檔股票,90支虧錢,只Show出最賺錢的那隻。

股市裡流傳一個故事,一位基金操盤手,隨機傳給10,000個客戶每天股市上漲或是下跌的簡訊,第一天他挑出其中5,000位客人傳說明天股市會上漲、傳給5,000位客人明天股市會下跌的訊息,第一天收盤了,股市下跌。第二天再從5,000位客人分成上漲組跟下跌組,如此經過十天,最後留下了五位客人,經過了十天的準確預測,剩下來的客人非常信服這位基金操盤手的能力,但事實上,他只是利用了一些數學技巧來做分組,隔天我相信如果基金操盤手向這五位傻乎乎的客人推銷商品或是收取佣金,他們一定會堅信自己所看到的“事實”掏錢購買。

2. 他們購入這隻股票的理由和結果之間的關係,是運氣還是實力?

下次當我們看到股市名嘴/技術分析師,拿著紙板滔滔不絕時,我們是否該想想,這個策略有失敗的時候嗎?勝率是多少呢?總報酬是多少呢?

勝率高不代表報酬高。

打德州撲克時,每次河牌都採用All in 詐唬的策略,會讓我們的勝率高,但是當遇到別人拿到最大牌型的時候,別人反推你All in,你就損失了所有籌碼,這種贏小虧大的高勝率策略,你應該也不會想要使用吧?

所以當別人向你推銷一種股市策略時,拜託一定要親自回測,過去十年,這個策略的報酬有打過大盤嗎?就算有贏過大盤報酬,多賺到的Alpha,能夠高過頻繁交易的摩擦成本嗎(Bid-Ask ratio & Tansaction Fee)?別忘了還有稅金,以美國舉例來說:

小明初始投資一萬元,採用大盤Buy&Hold策略,每年報酬10%

小華初始投資一萬元,採用自己的超凡阿爾法策略,每年有2%的扣掉成本後的Alpha報酬,每年報酬12%,小華短期資本利得假設為30%。

第二年:

小明擁有11,000元,小華擁有11200,但是別忘了賺取的1200“要繳稅”,稅後小華總資產為10840,有沒有發現小明小華的誰勝孰敗?

最後附上一些Fun Fact:

Active fund managers trail the S&P 500 for the ninth year in a row in triumph for indexing。(Ref: CNBC)

以十年來看85%的美國大型基金經理人績效落後Benchmark S&P 500 Index,以十五年來看92%的基金經理人落後S&P 500,投入主動型基金勝率只有8%,不如直接買進S&P 500指數型ETF。

嘗試自己選個股,或是想要投入Day Trading(當沖)的人,希望大家能夠思考你的對手在哪裡?你的對手是高盛全職交易員或是離交易所非常接近的Data Center裡面的超級電腦,希望大家投入前能想想,我的優勢是什麼?我的金融知識有比投行內的研究員(不乏美國名校金融Ph.D.)還淵博嗎?我的計算精確度和速度有比超級電腦還快嗎?如果沒有,是他們的錢流入我的口袋?還是我的錢流入他們的口袋?

1963/1/1–2014/12/31接近50年間有1186間曾經在S&P 500內的美國前500大公司被替換掉,平均每年替換20多家公司。(Ref: Wikipedia)

自己選股的各位有信心不會選到這些被汰換掉的1186間公司嗎?這些公司曾經是叱吒市場的全美排名前500大的公司已經是大到不能倒,如果是投資小公司股票只能更加自求多福。

要先想清楚,投資是為了賺錢讓資產增值?還是只是為了滿足人性賭博的慾望?

股市長期上漲的推動力是經濟成長,短期波動是由市場的情緒和新聞風聲主導,市場情緒和新聞風聲大部分是隨機性成分,炒作短期股票就像是在賭場裡賭博一樣,甚至更糟,在賭場你還會知道你的對手是誰,在股市裡,我們連把錢輸給誰都不知道。

--

--